2021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一个体系,实现一个转变”的工作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科技改革攻坚,加快构建科技平台、创新产业、协同创新、要素保障、党建引领“六个”体系,加速汇集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扎实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由助推到支撑再到引领的转变,为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贡献科技力量。
(一)加快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创新基石
1.布局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强化需求牵引、应用驱动,启动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等灵活运营机制,着力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木业、现代物流、智能制造、医养健康等领域,集中打造一批集研发、服务、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增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融合发展能力,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服务。支持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推进临沂现代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医养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加快推进科技孵化载体转型升级。按照“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主导转变、由综合型向专业化转变”的思路,加快推进科技孵化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创新孵化载体。重点推进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清华启迪科创大厦建设,探索开展持股孵化和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打造临沂创新创业高地。支持临沂大学、高新区共同推进临沂大学科技园建设,顺利完成省级科技园备案。鼓励和支持龙湖软件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新型专业众创空间发展,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梯度孵化体系。鼓励“龙软科创数字服务平台”等创新型虚拟孵化园建设。
3.积极推进新型研发和科技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自建、联合、引进等方式,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为我市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有力载体支撑,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到35%。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奠定基础。加快推进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研究制定《临沂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启动市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认定备案工作,布局一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壮大初级技术经理人队伍,指导成立市级技术经理人协会。
(二)全力培育打造创新型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
4.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向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新技术、高端冶金制造、高端木业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等产业领域,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独角兽”及“瞪羚”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实现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集群发展、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高新区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5.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深入挖掘具备培育潜质的科技型企业,持续加大培育力度,逐步形成了“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梯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按照“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关注一批”的原则,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年内力争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启动科技型企业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领先的科技型企业队伍。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骨干创新团队,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6.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引进计划。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筛选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信息库,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组织攻克技术难题100项以上,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以上,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研发计划。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先进县区、技术成果转移先进县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实施科技成果引进对接活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力争全年引进转化高端科技成果200项以上。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牵引、以园区为载体、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的“企业园区平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三)构建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汇集更多创新资源
7.加快国内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汇集。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与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等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校地合作,促进城校融合发展。重点依托临沂大学、临沂商谷智慧产业园,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和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打造科技教育创新城,促进校地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战略,强化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研发、共建平台、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促进创新要素的汇集,增强协同创新能力。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创新高地布局一批“离岸创新中心”,汇聚国内外高端人才,承接先进科技成果转化。
8.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巩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搜集整理和推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信息30项以上,推动企业务实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引导合作双方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深度研发,增强创新资源集聚整合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着力增强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提升我市在国家和全省创新体系战略布局中的地位。
9.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健全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柔性引进力度。依托国家和省高层次人才工程,切实做好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改进人才评价、市场激励、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配和期权激励机制,探索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科研人员给予薪酬激励,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进一步拓宽引智工作渠道,大力推进海外人才工作站、引智示范基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建设,组织开展外国专家项目对接活动,加强与外国专家组织联系,加大国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力度。扎实做好外国专家管理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不断优化外国人才工作环境。
(四)实施构建完善农业科技“四位一体”创新体系,为现代农业和民生保障注入科技动力
10.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发挥好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资源集聚作用,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先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积极培植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引领提升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区一(核心)产业和差异化发展、市场化扩张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支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实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肥料创新提升、医药科技创新提升等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11.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计划,实现全市扶贫工作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探索以利益共享为纽带的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模式。力争注册科技特派员达到1000名以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备案“农科驿站”20家以上,打造科技扶贫示范基地5家左右。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创业就业技术培训,全年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农民1000人次以上。
12.推进农业现代和民生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施良种工程,开展种子工程攻坚行动,组织全产业链育种科技攻关,重点突破基因挖掘、品种设计和良种繁育等育种核心技术,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大品种,集中突破一批种源“卡脖子”技术。;依托国家级中药材、省级小杂粮良种繁育等基地,支持经开区中化农业、平邑中农天泰等企业聚力新品种攻关。加快推进新型肥料、智能农机及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的研制,为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围绕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大气污染治理、重大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文化产业、康养卫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先进成果引进转化,为民生类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保障。
(五)持续健全完善科技政策和要素保障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13.加快科技政策创新。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制定适应临沂实际需要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建立市县联动、融合衔接的政策落实跟踪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研究制定深化科技改革攻坚、提高社会研发投入的若干措施,探索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临沂路径,加速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融合和作用发挥,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14.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由抓科项目、抓管理向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转变。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制定出台临沂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组阁制”工作实施方案,逐步开展揭榜制项目需求的征集、梳理和论证筛选,揭榜方案的论证以及揭榜项目的立项和管理。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深化市属科研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依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探索推进二级事业单位法人执股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研究制定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诚信管理办法,组织开展“打招呼”等请托事项专项治理,及时查处失信案件。健全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制度,做到申报时强化评审、实施中加强监督、完成后绩效评价、运行时优质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
15.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充分发挥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金、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的作用,促进科技资金整合,增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形成对处于不同创新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科技政策专项扶持机制,引领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鼓励和支持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特色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开展银政企合作对接活动,争取更多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建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培育机制,引导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力争1-2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六)构建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强化科技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引领
16.开展“提质增效年”活动。具体做到“三个丰富、两个融合”,即丰富党建活动、党建载体和党建形式,推动党建和业务融合、党建和服务融合。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确一切工作到支部工作导向,扎实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做到“一支部一品牌”,争取本年度新增一个四级支部。
17.丰富党建主题活动。结合建党100周年契机,到上海、遵义、井冈山等建党以来重要节点事件发生地,开展“重走建党路”主题活动;到市内党性教育基地,开展“寻根沂蒙精神”主题活动;鼓励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和理解,开展“党史我来讲”系列主题党课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全体党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18.集中组织开展党史教育。以学习“百年党史”为重点,扎实开展理论中心组和一般党员学习教育,切实提升个人党性修养。一是进一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悟党的宗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正确方向;二是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三是进一步学通弄懂党的思想和方法,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0.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锤炼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提升专职党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的业务能力、服务意识和系统思维,形成过硬的党建工作团队。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提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用好“党员积分制管理”和“优秀党员评选”机制,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真正让愿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